經濟部將設計綠電「零售市場」

2022-05-04 16:02 聯合報/ 記者黃有容/台北即時報導

台灣雖然已經開始綠電交易,但目前皆是「護國神山」等大廠,一次包下一整個離岸風場,中小企業苦於「無綠電可買」。經濟部次長曾文生今(4)日表示,經濟部已經在研議打造「零售市場」,未來可能要求區塊開發的風電廠、公有地太陽光電場,必須有部分流入零售。

曾文生今天在出席「2022綠電高峰會」致詞時提到,台灣企業對綠電的需求,起初是由於法規和行政命令的「剛性需求」,但在國際間對於綠電的需求加速與改變,愈來愈多企業為了符合供應鏈等要求,需要購買綠電。

曾文生說,但是,以目前台灣綠電交易市場來說,還是批發、躉售階段,也就是可以看到知名大企業包下一整個風場所有發電量的案例,而這些交易案,由於「風場發電量」小於「企業用電量」,因此每一度電都是「有效的」;加上這些企業信評都會很好,對銀行授信很有幫助,也因此非常容易朝這個交易模式進行,造成「少數公司將所有再生能源給包掉了」。

曾文生指出,為了中小企業需求,經濟部正在規劃去形成「零售再生能源市場」,專門供應給小買家。具體方法包括,近期正在盤點公有土地出租作為太陽光電場,以及2026年開始設計的區塊開發離岸風場,這兩者都要有一定比率或一部分釋出給零售市場,去媒合中小企業的需求。

曾文生會後受訪時表示,2025年之後,離岸風電發電量會大增,2026每年約發55億度到60億度電,這些都會到綠電交易市場。他說,經濟部接收到很多風電開發商意見,開發商也想要留一定比率做零售,因為綠電交易應該要豐富而多樣、走向市場,不再像過去都由政府提供。

另外,曾文生也說,長期趨勢上,已經有「全時綠電」的概念,也就是「每一分鐘都使用再生能源」,不再只看總量。這種趨勢下,就會產生中介業者,去協助把多個公司、不同用電模式組合起來,媒合相對應、適合的發電方式和業者。他認為,這種交易模式將會出現在2025、2026年以後,且太陽光電場也會陸續去簽綠電購售合約(CPPA),經濟部也看好民間中介交易市場的產生。

2022-05-04